顯示較新嘟文

@loikein 吃,但是避免高糖和高碳水,可能會好一些。比如吃點鹹口的肉乾一類的。

郎君啊── 

@vincentmucid 你是不是餓得慌呀咿呀咿個喲,你要是餓得慌呀……

@bgme 我的理解和經驗是:根據系統效能狀況開啓壓縮功能,dedup 的話一般沒有必要開啓。

自己的生活不如意,但是又無能又軟弱,於是只能向更弱勢羣體實施語言暴力。

我就是真靠援來的💰又怎麼樣,你想援交還沒人要呢。

mstdn.social/@ovada0407/109716

@seviche 好多文章就很喜歡這樣推介東西。還有什麼「我一定要讓你知道」「每個人一定都要擁有」「沒有人能拒絕」云云,一眼看過去都想罵人。

終於來了,我遲到 35 分鐘,對面遲到 75 分鐘😂

顯示討論串

聚餐,最晚出門的我們靠公交都已經到達了,早出門的幾位甚至都不知道有沒有在路上😂

研究顯示,假訊息在社交平台上傳播的關鍵原因是「使用者的習慣」。

大眾普遍認為,社交平台使用者轉傳假訊息的主因是:缺少辨識真假的能力、缺乏批判性思維、強烈的政治信仰扭曲判斷力。南加州大學的研究顯示,以上皆為其中因素,但最主要的因素來自社交平台鼓勵分享訊息的獎勵機制。

社交平台鼓勵使用者持續發文與分享,而通常發布和轉載聳動的消息最能引人注目和得到他人認可(讚、打心、留言、分享、關注)。使用者經由社交平台演算法及獎勵機制的訓練,學習了養成分享訊息以吸引他人注意力的習慣,習慣一旦養成,使用者的分享訊息行為會在沒有考慮分享後果的情況下自動激發。

該研究結果認為,社交平台要阻止假訊息傳播,除了限制發文,更積極的作法是改變平台的獎勵機制,鼓勵使用者分享真實訊息而非熱門訊息。

Study reveals the key reason why fake news spreads on social media
phys.org/news/2023-01-reveals-

RT
非常悖论的一点是这些安全意识对普通人来说都是在上网过程中慢慢学到的,但是等学到的时候往往已经(不管愿不愿意都)注册使用过不知道多少网站app了,再加上还有个墙,从知道有墙到翻墙到习惯翻墙又要不知道踩多少坑,这一切矇昧时期遗留下来的祸患都让人一想到就觉得特别……丧气

@comicslibrarian quote:

I got over 10 favourites from Fediverse!

Tweet from Twitter Web

突然發現取景器下面的顯示管壞掉了😂快門顯示斷筆劃了,然後 ISO 顯示那邊偶爾也會斷筆劃😮‍💨

顯示較舊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