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真的是冷知识:
链接 / 短链接中的【追踪参数】收集的不仅是你一个人的隐私,而是会关联你和所有点进链接的人,以达到定向投放广告或者其它更加危险的目的,用更加现代通俗的一点的语言描述就是:当你分享出带追踪参数的链接时,你就在无意中成了大数据侵犯个人隐私的帮凶。
本质上这种行为和往海里扔塑料制品导致环境污染没有区别,如果指出这一点就算当了你的赛博野爹,我只能说有些人可能是真的太缺家教了 :Albus_shaking:

可能真的是冷知识第二弹:
很多人可能对大数据收集隐私没有概念,或者觉得在长毛象这种【境外势力】平台发言并没有危险,那么我可以举个例子:
几年前我在毛象上和互关讨论了煎饼果子之后,在当晚点外卖的时候突然刷出了好几家【从未见过】的专卖煎饼果子的店铺,并且排名都非常靠前,一眼就能看出来是由关键字推荐的。
随后我在 QQ 上和亲友吐槽这件事,亲友表示她在 B 站上也刷到了煎饼果子的烹饪教程。
已知 1 我从未在任何外卖 APP 上购买过煎饼果子,2 我的墙内亲友此前没搜索过任何煎饼果子相关的内容,3 在我和墙内亲友收到相关推荐之前我们也并没有互相讨论过煎饼果子。这件事让所有当事人都毛骨悚然,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讨论的不是煎饼果子而是?
当然事后研究了一下这个关键词泄露似乎来自输入法的词库同步,禁止输入法联网之后就没有再出现过这种恐怖事件。但是这个事例足以说明大数据渗透个人隐私领域之深,并且会将这些隐私数据投放到和你相【关联】的社交网络之中。虽然你大可以说当代互联网环境下个人隐私早就被各大 APP 收集得无孔不入了,但至少我个人认为尝试保护普通人隐私的行为还是值得尊敬的,毕竟有些事虽然从来如此,但它不对。

跟隨

@shioko 懷疑 IME 是很有道理的,我自己主要使用 RIME(小狼毫、鼠鬚管、TRIME…),似乎就沒有太注意到有關聯的廣告投放。
另外,長期對於不同的應用使用不同的代理,可能也會有所幫助。

登入以加入討論
櫻川家::自閉社交

櫻川家的日常微網誌